——《琴书大全》明·蒋克谦——
制谱始于雍门周,张敷因而别谱,不行于后代。赵耶利出谱两帙,名参古今,寻者易知。先贤制作,意取周备,然其文极繁,动越两行,未成一句。后曹柔作减字法,尤为易晓也。
——《琴学备要》顾梅羹——
古琴的曲谱,从明初起被保存下来的,据近年中央民族音乐研究所征集和调查所得,谱集方面达一百四十四种之多,其中略去重復,共有三千三百六十五个不同的传谱,六百五十八个不同的传曲,数量真不算少。然古人所制的这些曲操前代或已早失传习,前代所遗的这些谱本,今时又不能尽行演奏。推原其故,皆由于谱法不明,按弹非易,过去弹琴的人们多仅能谨守师承传授的那些曲操,很少有新的增加,一再传后,累减愈少,师资益乏,古谱愈无人能弹,并且还有人说:“明代的琴谱,多无法按弹,等于死谱”。像这种情况,若长此下去,欲古琴不成绝响,又如何可得呢?现在我们既决心从事古琴的学习研究,就应该急起直追,不惜心力,不避艰苦,在现在有谱的古琴曲中,尽量发掘,按谱习弹,实行演奏,不仅是死谱得庆再生,并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古琴音乐,在实践方面的活动和表现,能够更丰富更发扬。
按谱的方法,前人很少道及,惟清末浦城祝桐君先生与古斋琴谱所论,最能得其要领。兹根据原义,加以引申补充,分為九节,列述于下,俾初学入门之后,渐进按谱自习,能够有所取法,不致望洋束手。
第一节 专一心志
初学弹琴,得有师承,口讲指授,自能易于上轨道。按习古谱,既未注音点拍,又无师友可以就正,则完全出于自己的功夫,难于从师学琴十倍,很多琴家常说,打谱所费的功夫,比作曲的功夫还要大,的确是深知艰苦之言。所以按谱自习,用心尤不可不专。凡按谱必须心、手、耳、目四者兼到,心先主静,不為外物所扰;目视分明,将谱字辨别清楚;手按準位,不草率含糊;耳听聪灵,不依稀仿佛;方不致差之豪厘,谬以千里。又必有恒持久,勿畏难灰心,半途中止;勿犹疑不决,见异思迁;勿性急逞能,欲速不达;勿重量轻质,贪多寡得。果能如此刻苦耐烦,日积月累,自有水到渠成,豁然贯通的一天。
第二节 严守指法
琴谱指法,原是用它来表达意境音声的技巧,所以析及细微,并非故為繁难,因為非如此,演奏出来就不能入妙。流传的指法减字,各家谱集在大要相同,也间或有些小差异的解释,所以必先明了你所采用的这一家谱中减字取音各法,然后按弹它的曲操,才得像它原来的音节。若弹甲谱的曲操,而用乙谱的减字取音,那就对于它有些小差异解释用法不同的,势必音节相悖而不合,按谱时必须严守它的方法。凡抹、挑、色、剔、吟、猱、绰、注之类,务要字字分清,不可稍有牵混假借,忽略过去,才不失前人作曲原意。若指下糊涂一片,又何能得出妙音?至于失心自用,妄為增减,则尤所切忌。
第三节 辨别音调
古曲取音,类多奇特,用清用变,转调、借均未可一概而论。按谱时当先辨别它是用什么调,再审查调中五声,清、变的位置,有不合的,就求之借调、转调之间,如仍不合,这才是徽分有错误,才可以根据音律将它更正。若不加细察,贸然改易,势必以此调的曲操,弹成彼调的音韵,见笑方家,貽讥大雅。清代琴家改古人的谱,有时还不免有这种毛病,初学的人就更应该注意慎重了。(如“碧天秋思”这首琴曲,春草堂琴谱定為不紧五弦的借调,琴萧合谱又定為不慢三弦的借调,二者必有一误。又如春草堂琴谱对于琴曲转调用清、变的,都改為正声,大失原曲意味,即是上述毛病的例子。)
第四节 注念工尺
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七音,即俗乐上、尺、工、凡、六(合)、五(四)、乙七字(也就是西乐简谱的1、2、3#、4、5、6、7七个唱名)。这七个字名為声字。自唐宋燕乐一直到今日的昆曲乱弹等曲谱剧本,都是用它作音阶的标準来歌唱演奏,实在是我国民族音乐上膾炙人口,惯听入耳的一种优良传统的声字。清代琴谱中如琴谱谐声(琴萧合谱)和琴学入门所载的琴曲,多有注明工尺板眼的。而近时的琴镜更每曲都注明了。初学按弹古谱,最好采用这种方法,先辨明这曲的每一个减字的弦、徽属于何音(查对后面音律篇中各调、各弦按、泛五声、清、变声字表),注出工尺声字,或译成简谱唱名。再按照谱上的句读缓急,反復念唱合拍,自可抑扬成趣,得出节奏。胜于专从指用工,确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為按习古谱的捷径要诀。
第五节 审定节奏
琴曲的节奏最為难定,因歷来传刊的谱本,对此都没有显明的标志。然而悉心从指法中去鉆研,也就可以得到节奏的大概。比如抹、挑、勾、剔都是正声,当以一声為一板。轮、涓、歷、锁、滚、拂都是连音,当以两声或数声為一板。掩、掐、爪、带都是过音,当以一声為半板。吟、猱、撞、唤、上下、进、退都是余音,也当以两声為一板,或一声為半板。一句之后,大息、少息,是音的休歇,就当留一两板或半板。遇有一板半板相接的,就当用套板的方法,来过度它。虽其中变化多端,然根本不能出乎上述这些方法范畴之外。知道了这些方法,更以谱上原注的急、缓、连、顿各法去参定,再将注出工尺声字或简谱唱名,按照拟定的板眼点出,反復唱拍斟酌,则一句数句间的节奏就成功了。由此而推及全曲,首尾宜缓,而多用跌宕,中段稍急,以归正板,又為一定的方法。到其总诀,惟以熟习久练為主。因為习而不熟,虽明知板眼,仍不能弹。练之即久,即无板之中,也有天然节奏。“熟能生巧”、“磨棒成针”,总要肯下功夫,才得有所成就。
第六节 分析句段
琴曲也和文辞一样,有句读,有段落,以為起承转合,然不必以谱中断句分段為限,当知一段更可分為数段,数句也可连成一句,按谱时,仍就指法节奏中去寻求。如用“掐撮三声”,或“摘泼剌”、“泼剌伏”的,都是段落间的“结束声”。用“仙翁”二字的“同声”,或“相生”的“和声”的,都是句读间的“歇尾声”。用“少息”、“跌宕”等,则又是一句中的读。句段既明,然后审察它的起、伏、照、应,分别它的联、断、疾、徐,下指按弹,自能气息流畅,脉络分明,而有始有终,有条有理了。
第七节 参合谱理
凡著名的琴曲,多互见于各家谱集,期间每有繁简的不同;如“风雷引”这一琴曲,大还阁琴谱用两“泼剌”,自远堂琴谱加至十余“泼剌”。又如“瀟湘水云”这一琴曲,诚一堂琴谱用无数指法,自远堂琴谱只用“往来吟”就賅括了(其删改数句数段的,不在此例)。又同一指法,用起来也不一样;如“全扶”、“半扶”,大还阁、诚一堂用如实音的泼;五知斋、自远堂用如实音的轮;理性无雅则為勾挑两弦或一弦,彼此的意义趣味,竞大不相同。凡此固当守定一谱,然遇按弹音节不易确定的时候,就不妨集合其他谱本来参证;审查它的异同,判明它的关键,以收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不可互相更改,致失本来面目。
第八节 遵从派别
琴曲流传,各有派别。如“中州派”高古端严;“浙派”清和靡曼;“蜀派”峻急奔放;“广陵派”鏗鏘繁促;“虞山派”清微淡远,其风格意味各不相同。所以按习某一家谱本的琴曲,当先知道它是属于哪一派,然后遵从它这一派的风格意味,是应用刚、用柔、或缓、或急,细致的体会去弹出,才能够融洽无间。不然强彼以就此,貌合而神离,终归是不能尽善尽美的。
第九节 揣摩旨趣
弹琴以揣摩旨趣為最难,而又以揣摩旨趣為必要。琴曲之所以可贵者,非仅在鏗鏘悦耳这一点而已,為其能通万类的神情,发人心所感应,以成其為精萃独到的音声。如“洞天春晓”的雄浑高古,“溪山秋月”的疏野超逸,“羽化登仙”的冲淡旷远,“胡笳十八拍”的悲慨委曲,“瀟湘水云”的縹緲瀠回,“梅花三弄”的恬静清幽,“忆故人”的缠绵悱惻,“阳关三叠”的惋恋凄清,“流水”的惊险雄肆,“渔歌”的悲壮淋漓,“长门怨”的凄惋怨慕,“广陵散”的慷慨激昂,“秋鸿”的健劲豪放。那一曲不是本著它特有的旨趣,而各擅其塲。按谱而欲传其奥妙,先须审题旨,察曲情,明了它的体用,知道它的正变,设身处境,想像揣摩。既已得之则更求心手的相应,等到习练纯熟,功候精深,自能形神俱化,弦指两忘,而妙不可言了。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新中国刚解放前夕,社会上会[详细]
【上海】古琴音乐会·2018.6.10(周日),上海交响乐团主厅
【北京】古琴音乐会·2018.6.29(周五),中山公园音乐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