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作为“华夏正音”,寄寓了中国千年的正统思想和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为世人所珍视。 五月初夏时节,“清微澹远-中国古琴文化展”将于2019年5月25日在中国园林博物馆三号临展厅拉开序幕,欢迎观众朋友走进山水园林,聆听悠扬琴乐,领略深厚的古琴文化。 开展时间:2019年5月25日 展览地点:中国园林博物馆 三号临展厅 主办单位:中国园林博物馆、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 协办单位: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古琴文化艺术委员会、北京盘古御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本次展览通过古琴的发展、斫琴的工艺、演奏的技艺、古琴与园林等艺术的融通,带观众朋友们沿着历史与当下的脉络,徜徉于高山流水,感受华夏民族自古以来“乐于与自然相交融”、追求“天人合一”境界的精神追求。 >追根溯源寻古琴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盛行。古琴的起源多与华夏先民或古代神话人物相关,如伏羲斫琴、神农造琴等。 《说文解字》【卷十二】记载——琴,禁也。神農所作。洞越。練朱五弦,周加二弦。 甲骨文的“乐”字——“木”字上面两股玄丝,表示一种弦乐,抚琴瑟为乐。 东汉蔡邕《琴操》中记载——昔伏羲氏之作琴,所以修身理性,返天真也。 可见琴源于中华民族古圣先贤,也均说明了琴最初时的地位与教化天下的作用。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达4200多首,还有大量有关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清角”为唐代著名古琴,琴为神农式。琴长一百二十六厘米,琴额宽二十一厘米,琴肩宽二十二厘米,琴尾宽十五点五厘米。桐梓良材,鹿角灰胎,黄杨轸足,通体黑漆加以朱漆修饰。琴面及琴侧大蛇腹断纹显著,琴背为不规则蛇腹断纹。琴背有铭文:清角;凤沼上部池下另刻有“旷代之宝”四字方印。
广陵派第十代宗师刘少椿旧藏,宋代古琴。仲尼式,面桐底梓,通体髹黑漆,琴面大细蛇腹断,琴底小蛇腹断,原装蚌微,长方池沼,紫檀池沼,紫檀池沼,象牙轸。白玉雁足。雁自北而南,去寒就暄,白露既降,金飚适生,此正飞鸣时也。
伯牙鼓琴图 元·王振鹏绘
《孔子学琴师襄图》 明·仇英绘,文徽明跋。
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将对古琴的喜爱融入诗词歌赋中,涌现了大量经典诗词。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新中国刚解放前夕,社会上会[详细]
【上海】古琴音乐会·2018.6.10(周日),上海交响乐团主厅
【北京】古琴音乐会·2018.6.29(周五),中山公园音乐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