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弁言
2017年11月29日至12月15日,有十几个人背着古琴,在泱泱华夏南下北上,拂拾南宁的古朴沧桑,积悟桂林的钟灵毓秀,饱览天津的国际风范。他们执著于传统的信念,有如春风化雨,以“弦歌进高校暨中国弦歌名家音乐会”之名把古朴的弦歌之声带入三地五所高校。
这些高校中,综合类有之,师范类有之,职业教育类有之,民族高等教育有之,此行令1600余名师生从中受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弦歌背后有怎样的故事?进高校又究竟有哪些重要意义呢?
>> 缘起
弦歌,即依琴瑟而咏歌。
弦歌是中国诗词的传统,从舜帝的《南风歌》到现在,已经有了四千多年的历史,从春秋时期孔子“诗三百,皆可弦歌之”开始,弦歌逐渐成为文人之时尚,“士无故不撤琴瑟”即由此来。
古琴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淡泊素雅音贯千年,而弦歌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古琴音乐,更蕴含着中国文人高洁的精神与情怀。扣弦而歌流淌着文人之乐,弦歌传承则彰显了中华民族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二者融合,便贴近了“弦歌进高校”。
>> 两地五校,异彩纷呈
“弦歌进高校暨中国弦歌名家音乐会”分为天津场、广西场两个地域场次。活动以知名国学家、古琴家薄克礼教授串讲弦歌历史为主线,穿插来自五湖四海的弦歌名家的现场展示,使观众了解弦歌发展脉络的同时,理解弦歌的具体内容 ,领略其感人力量,将深沉的文化自信植根心中。
2017年11月27日,首场“弦歌进高校”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小礼堂唱响。11月29日下午,活动第二场来到了薄克礼教授的母校天津师范大学。离校三十年,薄克礼教授怀着对母校的深情回到师大,在著名的“继之讲堂”讲述了“弦歌”的故事。
12月6日晚,“弦歌进高校”第三场跨越大半个中国,来到广西民族大学,在该校大学生活动中心举办,活动由该校国学院院长张震英教授亲自主持。张震英强调,古典诗词融文学、音乐和乐器于一体,学习古典诗词不能只停留在文本上,而应该通过音乐来感受古典诗词的音韵、格律之美。他希望薄教授的讲解和艺术家们的精彩演出能激发同学们对古典诗词、弦歌乐曲的兴趣,使同学们积极参与学校成立的古琴社。
12月8日晚,在如画桂林,第四场活动于广西师范大学新校区“独秀大讲堂”举行。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广林、黄弈盈、彭秀雪等学校相关领导出席此次讲座,讲座还吸引了许多爱好古代文学的同学前来聆听。讲座结束之后,现场观众踊跃提问,薄克礼教授妙语连珠,既回答了大家的问题,又使大家对古琴与弦歌的认识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12月15日晚,“弦歌进高校”再度回到津门,在南开大学东方艺术大楼演播厅开展。南开大学站系此次系列活动第五场,也是活动的收官战。在这场讲座中,既有天津场的艺术家扣弦而歌,更有广西场的弦歌名家倾力助阵,众艺术家的倾心呈现为此次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 人琴相合,其致一也
在“弦歌进高校暨中国弦歌名家音乐会”中,薄教授的细致讲解令观众们了解弦歌的前世今生,各地弦歌名家的精彩演出也使观众们直观地领略了弦歌的魅力。
薄教授指出弦歌在历史上主要有三座高峰。第一个高峰为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整理诗经,“夫子诗三百,皆可弦歌之”;第二个时期为唐代,古琴减字谱得以发明,弦歌与唐诗的兴盛并行不悖;第三个时期为明代,众多琴谱在此时出现。薄教授还特别提到,弦歌的艺术形式从简单的边弹边唱发展到对唱、箫伴奏、合唱等多种形式,形式虽多样,但基本上遵循了弹唱的传统。且弦歌原来并非舞台艺术,用表演的形式展示是为更好地进行弘扬,这种形式跟传统形式存在些许区别。
艺术家们身着汉服,以弦歌之声沿着历史的河溯流而上,寻觅昔日的荣光。“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来自山西的歌唱家、运城古琴学会会长赵洁表演的弦歌《南风歌》,抒发了中国先民对“南风”既赞美又祈盼的双重感情;山东国风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陈旭表演的《关雎》清婉淡雅,《鹿鸣》庄重沉稳;河北莲池书院的古琴家胡金萍、河南古诗词演唱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沙闪、笛箫演奏家刘俊杰共同呈现的描写送别友人的《阳关三叠》、抒写离愁别苦的《凤凰台上忆吹箫》,委婉含蓄,余味无穷。
大连独立弦歌制作人奚蓁表演的《将归操》和《蔡氏五弄》时而沉郁时而热烈,分别将孔子周游列国期望归家的情感和东汉末年命运多舛的文人蔡邕的故事融入浑厚的琴声中;广西桂林琴轩古琴社社长覃斌表演的当代弦歌移植作品《子衿》期盼着心上人的归来,河北云水禅太极创始人李云峰与燕山国学馆小学员共同表演的《关山月》则感慨着疆场征战人未还;民族歌唱家、琴歌演唱家、国乐剧《春江花月夜》主演何怡表演的《黄莺》《陋室铭》彰显了陋室不陋的文人风骨。
精彩的弦歌表演还有天津城建大学煦园琴社带来的《武陵春》、浙江一如书院院长东方一如表演的《春日田园杂兴》、桂林才华国学文化馆馆长吴青蔓的《上邪》、山东淄博稷下琴院曹叶文的《兵车行》、还有描写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二人的爱情故事的《文君操》,陶渊明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归去来辞》等,不绝如缕。
此次活动的受众既有校园内的师生,亦有社会各界人士,从年幼的孩童到白发老人,无不喟叹弦歌独特的美。五场活动知音满怀,座无虚席,尤其在广西民族大学,场地有限却难却观众们的盛情,最终临时增加了座位五十余。认真欣赏弦歌艺术后,观众们更积极提问有关弦歌的疑惑,薄教授也予以认真解答,他提到中国的传统不能丢,弦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应该被更好地传承下来,这也正是中华民族铮铮的文化自信。
>> 日夜兼程,难慰痴情
“弦歌进高校暨中国弦歌名家音乐会”活动从2017年11月27日进行到12月15日,时间紧、地域跨度大,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们奔波于天津、广西两地,克服劳累的同时,还需要解决每场活动现场的问题。
在活动第四场——广西师范大学的专场演出中,山东国风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陈旭遭遇到了突发状况。当时陈旭已上台开始表演弦歌《关睢》,观众沉浸其中,现场麦克风突然出现了问题,音响中传出了另一个会场活动噪杂的声音,台下观众纷纷顾盼,窃窃私语。
陈旭回顾当时的场景说:“弦歌演唱不同于弹琴,其难度在于要一心多用,左手吟猱绰注、右手抹挑勾剔的同时还得将词赋吟唱出来,这需要安静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才能完美的演绎。俗话说,音响是演奏者的半条命,但另半条命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如果自己的半条命掌握不好,就会把整条命都丢掉了,如果掌握的好,就能拣回整条命”。
他笑道,“当时我说不紧张那可是假话,但为了救场我必须沉住气,压住场,排除外界一切干扰,让自己完全沉浸在《关睢》之中,弹奏速度,技法和吟唱方法完全不能受其影响,虽然音响中还不时发出外场的声音,那就你讲你的英语,我唱我的弦歌吧!”如此,演奏丝毫不乱,音响师也在快速处理着问题,音乐会的气氛被慢慢拉回。弦歌进行到后半段时,音响恢复正常,清雅的《关雎》被陈旭悠然地唱完,全场掌声雷鸣。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浙江一如书院院长东方一如善于弦歌吟唱,同时她也是一位诗人。江南的山水养育了柔软的美人,从弦歌舞台到日常生活,东方一如始终是温婉的。她说:“以琴为媒,来自五湖四海的琴友们聚到一起,像前世走散的亲人相亲相爱,吟唱,弹琴,饮酒,喝茶,大家在生活上互相照顾,学术上知无不言,在红尘却又脱离红尘,纯粹简单,没有束缚压力”。虞山派琴家,山东稷下琴院院长曹叶文自跟从薄克礼教授研习弦歌以来,慢慢感受弦歌的魅力,被弦歌深深打动。从最初对弦歌古韵古调满心困惑到全心全意地热爱,岁月流转已数年,“越学越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当自勉励”。
“原本是想取一瓢饮,没想到却见识了广阔的海洋。”在广西师范大学独秀大讲堂的讲座中,大连独立音乐人、弦歌专家奚蓁表演了《将归操》《蔡氏五弄》,这两首弦歌作品都出自其最近的弦歌专辑《诗词吟唱曲集》,专辑里的琴歌都为薄克礼教授打谱。专辑延着时间的河流溯流而上,收录了12首从明清到上古时期不同时代的琴歌。奚蓁表示:在跟随薄教授学习弦歌以后,她对渊源流长的诗词艺术有了崭新的认识。不唱诗不能尽诗之美,希望以后能有更多弦歌作品呈现给大家。
来自广西的覃斌是桂林琴轩古琴社社长,在近期第二届平湖杯比赛中获得了琴歌艺术组铜奖。活动中,覃斌表演了弦歌《阳关三叠》,并与东方一如组合对弹了弦歌《归去来辞》。
在《归去来辞》中,两人男女同唱,相得益彰,十分默契。实际上在表演中覃斌弹奏的是成公亮先生打谱的版本,东方一如演绎的则是薄克礼教授打谱的版本。两个版本前者偏重琴曲,后者面向弦歌,版本虽不同,两人却心有灵犀,合奏天衣无缝。默契如此,也可见琴曲和弦歌虽各有千秋,却终是另一种殊途同归。
在此次的艺术家阵容里,有一位身份特殊的艺术家。来自河南许昌的沙闪是古代弦歌第四代传承人,同样她也是河南许昌丈地沙家牛肉第五代传承人,沙闪烧鸡品牌创始人。
当沙闪被问到与弦歌的缘分时,她用“冥冥之中”四个字来形容。沙闪从小就喜欢唱一些小调,随心唱,没有固定格式,曲子的感觉也有别于流行歌曲。“当时好多人问我:你唱的什么?其实我也不知道唱的什么”,沙闪笑道,自从与弦歌相识,她才想通这种天生的缘分。“在曲子里,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不由自主的黯然伤神。那种淡淡的情怀,如泣如诉。”作为弦歌非遗传承人,沙闪想尽力发挥自己嗓音的特色,更好地传承弦歌,让更多的人能够体会弦歌之美。用她的话来说是“有情人皆爱弦歌”,她也坚信那种文人情怀只有弦歌可以诠释。
在此次活动中,沙闪的弦歌表演是著名的《阳关三叠》,是唐朝的名曲。“我在同学里是最胖的,怎么也减不下来。薄老师和陈旭老师哈哈大笑,说阳关是唐朝的曲子,以胖为美。和大家一起,处处洋溢着开心和幸福。”
一场场弦歌盛筵,不辞劳苦因了弦歌的个中乐趣和传承文化的心安理得。来自山西的歌唱家、运城市古琴学会会长赵洁,抱病参加了津桂两地的三场演出,不言累,不说苦,每场演出都获得阵阵掌声。著名歌唱家何怡,本身演出和教学事务繁忙,但为了给高校学子奉献精彩的弦歌,不计报酬地奔波于京津两地,以其精湛的技艺,动人的歌喉一次次惊艳观众……
>> 身体力行,弦歌不辍
和每一位艺术家对话时,大家都会感谢薄克礼教授。作为“弦歌进高校暨中国弦歌名家音乐会”的组织者,薄教授身体力行,从最初的组织安排、到节目成形后的排练与正式讲座的主持讲解,甚至整体财务管理和对艺术家们的接待工作,以及与津桂五所高校的联络沟通,没有一项离得开薄教授的日夜操劳。从2016年以北京大学为始,“弦歌进高校”在2017年经历了第二个年头。“今年印象深刻的是在广西师范大学,因场地限制,最后临时增加了许多座位,更有观众站着听完了整场讲座,令我们非常感动。”
薄教授研习弦歌多年,享有“弦歌研究第一人”的美誉。
薄教授指出,弦歌作为古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艺术形式的体现,更代表了古人的精神修养。比如说“左琴右书”与“孔夫子诗三百皆可弦歌之”,都与弦歌有重要关联。古诗词呈现出的诗情画意是我们了解古人生活情感的引导,而古诗词实际上具备弦歌吟唱的属性,如果仅仅研究案头文学,我们只是在研究古诗词的半成品。透过弦歌充分体会古诗词中或恬淡或风雅的意境,正是弦歌吟唱的意义所在。如同用弦歌演绎名曲《阳关三叠》和杜甫的《兵车行》时,悲苦的语调和着古琴的回环往复,我们所得到的体会会比单纯的诗朗诵要深刻许多。古音与古韵的融合是弦歌的精华,同样也是弦歌的感人力量,在弦歌中充分体会古人艺术化的生存方式,也会让我们更清楚脚下的路。
最后,薄教授说:“弦歌进高校的目的是把弦歌带进更多高校,让更多的读书人了解这种古老而感人的艺术,使这种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很多人认为传统文化距离生活很遥远,之所以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传统与今天的生活之间存在断层,这种断裂感加强了我们的不熟悉,实际上传统文化是距离我们很近的,我们也应该为拥有厚重的传统文化而感到自豪。希望在接下来的每一年,我们都可以进几所高校。相信在我们的不断努力之下,‘弦歌进高校’会成为弦歌传承的品牌项目。”
“弦歌进高校暨中国弦歌名家音乐会”活动由中国乐器协会民族器乐学会和天津城建大学中国古琴研究与发展中心联合主办,由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承办。活动得到了中国乐器协会民族器乐学会、天津城建大学科技处、中国古琴研究与发展中心的鼎力支持,特此鸣谢!
合作、投稿:微信54593402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新中国刚解放前夕,社会上会[详细]
【上海】古琴音乐会·2018.6.10(周日),上海交响乐团主厅
【北京】古琴音乐会·2018.6.29(周五),中山公园音乐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