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赤诚,男,1938年12月生,中国古琴各大派系中之“诸城派”第三代代表传人。
出身于艺术世家,五岁即承庭训,从其父—著名国画家、古琴家刘嵩樵习琴,8岁已登台演奏。12岁受业于诸城派始祖王燕卿入室弟子徐立孙,1958年就读上海音乐学院古琴专业,师从刘景韶。继承了该派全部曲目,尽得艺术精髓。青年时代已驰誉琴坛。
在长达六十余载的操缦生涯和艺术实践中,立足传统,忠实本派,博观约取,融古开今,形成了鲜明独特的个人艺术风格,琴旨高蹈,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发展,创造了回锋、滚轮、闪滑、荡吟等新的演奏技法,极大强化发展了诸城派古琴演奏艺术的内涵,使具有山东典型地方音腔的琴曲风味得到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演奏洒脱开张,沉雄茂密,形神并重,风格浓郁。
其传略被辑入《中国当代文艺名人辞典》、《中国音乐家辞典》、《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经常接受多家报社、电台、电视台专访报道及电视播出。几十年来,为我国古琴音乐遗产的研究、整理、继承和发扬,作出意义深远的贡献。
古琴诸城琴派惟一传人刘赤城:剑胆琴心一宗师
新安晚报 编辑:邱青青
(2007年4月4日)
身出名门艺出苦功
刘赤城祖籍江苏南通,出身于艺术世家,父亲刘蒿樵是著名的国画家和古琴家。受到家学熏陶,刘赤城幼时就对古琴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5岁开始,当同龄的孩童还在山野间奔玩时,刘赤城已经端坐在琴案前“一板一眼”地练琴不止了。刘老回忆,当时自己几乎整天坐在案前练琴,手指磨出老茧不说,在夏天时因为汗水的浸渍,臀部溃烂出两个洞。靠着这等苦练,刘赤城8岁时就能熟练演奏《平沙落雁》等古琴名曲。他因此也得到诸城琴派第二代传人徐卓的青睐,从而获得真传。
深山巨蟒也“知音”
有名师调教,青年时代的刘赤城琴艺已经基本成熟。高中毕业后,他到当地成立不久的历史文物馆任职,这个文物馆地处狼山一个寺院里。这里舒适幽静,是练琴的绝好去处。更妙的是,刘赤城在寺院的阁楼上发现了原方丈大师留下的满满一屋的古琴,件件都是名品。所有的这一切令痴迷琴艺的刘赤城惊喜莫名,他选了一张名为“沧海龙吟”的古琴,开始在这天造地设的“琴室”里苦练琴艺。
刘赤城的琴艺在这段时间飞长。有一次,他和朋友到狼山上一处凉亭玩耍,兴致来时就地抚琴。曲到高潮,本来陶醉其中的朋友却突然惊得目瞪口呆:原来一条巨蟒正从不远处的树上垂下随乐曲颤动,莫非它也听得懂这悠扬的琴声?事情传开后,一时成为琴坛佳话。
剑胆琴心一宗师
狼山三年的“蛰伏”,让刘赤城尽得诸城派精髓,又于1958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首届古琴专业。几经蹉跎,他调入安徽省歌舞剧院专研古琴。多年浸淫其中,他的琴艺渐趋化境,风格沉雄清旷而又豪放洒脱,享誉海内外琴坛。刘老重开“梅庵琴社”之际,“台湾国立艺术大学”终身音乐教授张清治来访并谦称“晚生”书联相赠:“赤城古道标建高德,梅庵今琴路开曙光”,足见刘老在琴坛的地位。
据刘老先生的老伴邱阿姨透露,刘老其实还是位“武林高手”,幼时就开始习武,在梅花桩上打起拳来虎虎生风。因此还发生过一件趣事:年轻时一次夫妻俩在包河公园散步时听到有女孩求救,刘赤城展开拳脚将一名歹徒打落河中。没想到的是,事隔几天之后包河公园发生一起人命案,因为有群众看到过刘赤城拳脚的厉害,有关部门竟将他列为嫌疑人暗中调查,直到真凶落网才证明是一场误会。虽然邱阿姨此后偶拿此事和刘老开玩笑,但她对丈夫的钦佩却有增无减,“人们常说剑胆琴心,他算是最典型的代表了,呵呵。”
大师的两个心愿
晚年的刘赤城致力于古琴音乐遗产的发掘,70高龄的他被老伴称为“夜猫子”,每天打谱、抚琴直到深夜。刘老先生表示,自己有两个最大的心愿:一是将手头搜集的古琴谱整理出来以便流传后世;二是尽快选拔一批古琴人才,将诸城琴派的真髓传承下去。
刘老介绍,传世的琴曲共有三千多首,而当代能够弹奏的仅有一百多首,原因就是“古谱难识”,要经过打谱等一系列“处理”才能真正被人演奏。而诸城琴派的传承更是刘老的一大心事。清末时发端于山东诸城的这个琴派融合山东地方音乐的特色形成雅俗共赏的风格,给古琴艺术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然而,时至今日,刘老已成为诸城琴派惟一健在的继承人了。去年刘赤城曾受邀到诸城市举办古琴音乐会,得知琴派创始人王燕卿的后代均已不再操琴,不禁暗自神伤。刘老也曾收过30多个徒弟,但天资聪颖而又能坚持练琴不辍者很少。“别看我身体挺好,但年岁毕竟大了,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这两个心愿一定要抓紧时间才能完成咯……”满头银发的刘老先生眼中透出一丝焦虑。
学古琴,人品重于技艺
中安在线-新安晚报 记者 李燕然/文 王从启/图
(2013年6月1日)
在安徽,有一个著名的梅庵琴社,创始人刘赤诚是诸城派第三代传人,自5岁习琴至今已有70载。昨天上午,记者见到了这位古琴大师,聆听了他与古琴的不解之缘。提到如何学好古琴,刘赤诚则直言人品第一。“首先要看学琴者的品质,品质不好则琴也弹不好。”
安徽是古琴文化的摇篮
在刘赤诚家中,有个专门的房间,墙上挂着数张古琴,一张琴桌摆在中间,这里是他平时抚琴的地方,也是教授学生的教室。今年75岁的刘赤诚,在合肥定居50多年,现在省歌舞剧院从事古琴独奏和研究工作,说话间还带有老家江苏的口音。
刘赤诚跟记者聊起古琴的历史时说,安徽是古琴文化的一个重要摇篮。“在古代,安徽出了很多古琴名家。弹奏名曲《广陵散》的嵇康是宿县人,《梅花三弄》前身《梅花曲》的作者东晋名将桓伊,也是安徽人。流传下来的3000多首曲谱被辑录于多本典籍,其中最古老最有名的有两本,一本是朱元璋之子朱权组织编修的《神奇秘谱》,一本是歙县人汪芝所作的《西落堂琴统》,都跟安徽有关。”
每年不少人慕名来拜师
古琴流派众多,山东诸城派是最年轻的一支,创立至今已逾百年。“诸城派的开山鼻祖王燕卿是我的师爷,他师从金陵派琴师,融合山东地方民歌和风土人情,所以诸城派是带有山东地域特色的古琴流派。”在此基础上,刘赤诚经过多年研习,博采众长,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这种具有典型山东地方音腔的琴曲风味,形成了沉静、豪放的个人演奏风格。
提起古琴,很多人可能会将其和古筝混淆。刘老说,二者之间并无渊源。“古琴的历史比古筝要长,制作工艺也更为复杂。古筝在古代属于民间艺术,限于民间艺人的文化程度,相对简单一些;而古琴则是文人士大夫们必备的技艺,他们有条件会创作专门的琴谱,这些琴谱是用汉字的数字组合而成,一般人看不懂,比如《红楼梦》里所说的‘天书’就是指古琴谱。”
2003年,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内因此掀起了一股古琴热。刘赤诚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每年都有不少人慕名前来学习古琴,其中不少是年轻的学生和上班族。对于学琴者,刘赤诚说最重要的是考察人品。“古琴需要传承,需要健康地发展,而不是附庸风雅或谋利的手段。所以到如今我也只有100多个学生,除了音乐上具备一定的素养外,我最看重的是学生的人品。学琴应该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为了修身养性。如果动机不对,是学不好琴的。”
发掘整理古琴音乐遗产
用刘赤诚爱人邱老师的话说,自己的老伴就是个“琴痴”。“早上一起床,也不刷牙也不洗脸,先在琴房弹起琴来,直到我催促才去洗漱。平时只要得空,就琴不离手。”2005年,刘赤诚创立了梅庵琴社,每年社庆都会举办古琴音乐会。在今年5月底举办的8周年古琴雅集上,刘赤诚的儿子刘铭芳以一曲《流水》拉开序幕。提起儿子,刘老也颇为骄傲。“他6岁学琴,浙大毕业后定居杭州,虽然工作很忙,古琴一直没丢,现在还帮我打理整个琴社。”
多年来,刘赤诚一直致力于古琴音乐遗产的发掘、整理和打谱工作,在其师徐立孙整理的《梅庵琴谱》基础上进行琴乐考古,并根据自己的演奏实践和生活感悟进行再创作,使得晦涩枯燥的琴谱变得更有感染力和冲击力,他还将自己平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只要坐在古琴面前,我的心就变得很沉静,不管外界环境如何,我都会全身心地投入,因为这时我的心里只有琴音。”
刘赤诚 《搔首问天》
刘赤诚 《关山月》
刘赤诚 《捣衣》
刘赤诚 《长门怨》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新中国刚解放前夕,社会上会[详细]
【上海】古琴音乐会·2018.6.10(周日),上海交响乐团主厅
【北京】古琴音乐会·2018.6.29(周五),中山公园音乐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