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响——国鹏辑近世琴人音像遗珍》
>> 出版后记
回首十年青春,各种期待落空与求不得的痛苦、喜获时的成就感、人事的艰辛与委屈、众人的指点与相助、内心彷徨与迷茫都历历在目,这些瞬间都化在一个个鲜活的音像实物和冰冷的数字之下。
十年间,古琴的名字由冷转热,由热生畸,连奥运会、春晚和外交国礼都出现了它的身影。但就是这样一个顶着世界遗产光环的学科,却在很多基础性的研究上一直是空白,古琴的历史音像一直是笔糊涂账。清理遗产、整理国故本应该是国家工程,很多机构都有责任、有义务、有条件、有资源、有团队而且师出有名,但遗憾的是,一直没有结果。我猜,冷板凳是不好坐的。
十年以前的我只是一位纯粹的爱好者和淘宝的下单者,一直盼望一部像样的作品,花钱买便是,何必自讨苦头亲自来做。慢慢地我才发现了局内人的尴尬与无奈以及背后各种隐匿的故事,了解得越多,就越知道他们的无力,但也正是如此才让我发现了广阔的天地。开始做这件事情,只是为了好奇心和赌气,但当一个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把他们一生的珍藏都托付在我身上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不能退缩,天下兴亡,匹夫岂能坐视无责?出版前的最后几年,曾经为我写过出版鉴定的林友仁和成公亮相继离世,最终没能等到这部作品的出版,让人唏嘘不已!
发愿从此而来,我愿意相信,也许冥冥之中这就是佛经中讲的“乘愿再来”。这些年做事,没有行政拨款,没有投资回报,没有办公实体,没错,这十年间我是单枪匹马。但我乐此不疲,和古琴历史音像连在一起的人生,或许更有意义。寂寞时听听这些录音,就像和老朋友聊天一样。琴声背后的他们是那么的有生命力,我必须让他们复活,让更多的人听到这些,不能让这些历史的精彩瞬间埋没在故纸堆里。我相信个人的努力可以改变历史!
我当然又不是一个人,琴界众多前辈和同仁的期望和寄托都加持在我身上:许健先生被我感动得要把刚去世妻子的抚恤金捐赠给我;林友仁在见面第二次就倾其毕生收集赠送于我,化疗时还接受我长达三小时的采访;为了赶时间写出版鉴定,陈长林接到电话后半个小时内立刻提笔写完;业师陈熙珵把历经“文化大革命”劫难的数十张老唱片全部交付到我手;陶艺与我不打不相识,把自己花费心血的东西直接转手授权于我;袁华把手中唯一原盘交给我,还安慰说:“好东西放在你这里会发挥更大的价值”;姚公敬第一次见面便把珍藏多年的父亲影像跟我分享;赵家珍搬家之后把三十年内收集的老资料全部给我;谢纠纠退休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亲自把父亲谢孝苹收集的资料亲自送到我家来整理;港台及海外的古琴音像遗存线索多亏孙于涵、陈雯和沈冬帮我多方打探并把版权费用寄存于台湾琴会;连方外僧人释佛德先生也特意下山,把多年珍藏的曲目通过网络发给我。
令人动容的记忆还有很多:魏海波和赵均十年前就开始为我指点目录与索引的做法,希望我在做好全集的同时做好选集;原居海南,现深隐雁荡的邓涛与我通邮数年,我俩人常年鸿雁传曲,为库藏打下坚实的基础;茅毅是第一个而且多次让我整理古琴老磁带的人,让我首次品尝到了亲自发掘历史的滋味,也开启了我收集之路的全新起点;严晓星在五年间一次一次的充当我的搜索引擎和观点碰撞器,多少次的深夜,我抱的不是老婆,而是另外一端远在南通的电话;林晨和尹宁在多少次做出版决定的紧要关头充当我的军师、在很多时候都帮助我把关与审核;张洪涛和何毅虽界在京剧老唱片,却因传统文化而惺惺相惜,在民国唱片史中寻找各种线索,为唱片断代和转录,对于“文化大革命”前的古琴音像历史问题的厘清有着巨大的贡献。
还有更多原本在生命轨迹当中和古琴没有关联的朋友无私相助,比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高层 T 先生、中央电视台的编导邬虹、远在德国求学的吴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日语部的王颖颖,在知道我的困难和诉求之后,于关键处帮我一臂之力,使得一个个原本无望的奢求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因为我主持人的职业属性,每次走投无路时,总是想到我的粉丝们,频频在微博、朋友圈请他们帮助转发来寻找各种线索。2013 年 11 月 8 日我发的古琴相关微博居然达到了 736 万的阅读量,而且还上了当天的新浪热门微博。我的直播搭档Andy也多年在节目里用各种搞笑的方式为我进行宣传。本次音频降噪处理的完成都是在张亚东的 Jet Studio,录音师郝宇对所有音频做了母带处理,录音师吕超也多方斡旋,提供技术帮助,北京电视台里文艳负责本次视频的所有剪辑工作,加班加点和无数次的修改对于他们早已是家常便饭,唱片界的师友林烁和叶云川多次提供了宝贵意见。责编梁晋华接受我们的各种苛刻要求,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内对全文做了六次大幅度修改。洪思律、李俊捷、孙峻峰、罗乐等人也在最后阶段帮忙全文校对……这些让我内心一热的画面不可胜举,只恐挂一漏万,我怎敢说我是一个人!我怎敢不殚精竭虑为此而奋斗!我要感谢这十余年对我帮助过的人,你们的名字我都记得。
没错,我是有团队的!尤其到了关键时刻,有如神助!
姚军仁兄,经关键人物徐樑之引荐,成为最后的助推器。在我的误解和质疑之下,实实在在奋斗运作出版了两年,啃下了国家出版基金这块儿硬骨头,让理想变成了出版现实。他的格局和气魄超出了我的想象,使得十年收藏的精华以近乎全集的方式正式出版,并冠以国家荣誉。如果没有他,大家见到这些录音的时间恐怕还会更晚。
汉麟贤弟,在我多次走投无路之时,让我寻找到了新的方向和解决方案,他的聪明才智以及对工作的投入让人敬佩。这套作品的诸多设计中都展现着他的智慧,没有他的努力和坚持,品质无法保障!《绝响》的销售和网络呈现等一切后续的关键工作都由他专业操持,使得作品顺利传递到琴人手中。正麟文化的诸位同事李妍慧、张伯沅等人对此项目的设计和制作倾注了大量心血,设计师宁宇光是在音像设计稿上跟我一起调整和校对了数十次。整个《绝响》项目的所有音像图文资料将会陆续在正麟网上面发布,并永久保存。
助手一苇,在最后阶段被我从大连请至家中,通宵达旦地并肩作战,长达一月之久连屋门都没出。此后长达一年的文字校对、资料搜集、目录统计、小传编辑、版本比对和图片挑选等诸多环节中,一苇都做了大量细致与琐碎的工作。在很多关键问题上,都有他的意见和想法。要是没有他的帮助,我将会在最后阶段陷入更多的泥潭之中,无法抽身出来做更多统筹工作。
并不适合写作的我很清楚自己做什么更适合,我似乎更擅长古琴历史音像资料的发掘与探访,也在这方面倾注了最多的心血。为了给这个过程留下一份记录,我也只好拼凑些文字,有些粗糙得更像是口述的草稿,希望读者谅解。本次原本计划收录笔者撰写的涉及古琴历史录音欣赏、20 世纪琴风变迁等数万字文章,但有些观点尚未成熟,下次再做出版。由于资料的局限,很多史实性的信息仍然处于空白或者推断阶段,让人不免遗憾。本书引用资料来源较多,虽经多方校对,仍会存在各种错误。原本希望通过这部作品改正与补充前人的疏漏,为后来者提供方便,临近出版时却发现也许会因为自己的不足而产生更多的混乱。于此,只能尽心尽力后,将缺憾还诸天地,以自己十年所得为后来者铺石,让大家少走些弯路。希望各位读者不吝赐教,以便再版时增补订正,使得琴史更加完整,本人的电子邮箱常年有效:djguopeng@126.com。
多年执于一念的我对于家庭亏欠很多,妻子任蕾见证了我历次的欢笑与泪水,她的拥抱是我最后的安慰,没有她的爱意和支持,我的工作将会难以为继。本家父母和丈人、丈母也都跟我一起默默地承受多年的压力,尤其是在一个以金钱为导向和评价体系的社会,我却一直在坐着少有人理解的冷板凳。他们却从没抱怨过,他们或许已经习惯了我的缺席,多年之间建起了一个穹顶,把家务和琐事挡在了外面,让我安心地进入象牙塔来为一个和物质现实毫无关系的事情而付出自己十年的青春。于恩情满满的全家,我无以为报。小女取名芷卿,出生于出版工作的最后三年,主持工作外加出版琐事使得我几乎没有时间陪她,取名的灵感来源于今虞琴社时代的浦东三杰之一:彭祉卿,根据其他二位的记载,他也许是其中弹的最好的一位,只可惜没有录音,但愿在未来我能听到更好的声音。
2016 年 5 月 16 日于北京
>> 感谢名录
另一并感谢四位德高望重的鉴定专家
许健: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
陈长林: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
林友仁: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
成公亮: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
感谢参与编辑策划工作的编委会成员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新中国刚解放前夕,社会上会[详细]
【上海】古琴音乐会·2018.6.10(周日),上海交响乐团主厅
【北京】古琴音乐会·2018.6.29(周五),中山公园音乐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