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青,古琴、琵琶演奏家、著名音乐教育家。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民乐艺术收藏委员会副主任、乐器改革制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古琴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琵琶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副会长、中国古琴学会副会长、北京乐器学会吉他研究会会长。
杨青长年在专业文艺团体与国家级民族音乐学术团体中从事中国民族弹拨乐器的演奏、教学与乐器改革,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战友歌舞团期间,他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并多次荣立三等功。
作为古琴演奏家、教育家,他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古琴学生——2002年文化部主办、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承办的“中国青少艺术大赛——第一届全国民族乐器独奏比赛古琴比赛”中,有两人获少年业余组铜奖(本组金奖空缺),一人获优秀演奏奖。2004年首届全国古琴大赛中,一人获少年非职业组金奖,一人获儿童组金奖,一人获儿童组银奖,三人获儿童组铜奖,四人获儿童组优秀演奏奖,数人获得青年非职业组演奏奖。2006年8月,在首届中国古琴“幽兰·阳春”艺术节琴会演出活动中,由业内权威人士组成艺术委员会对在演出中成绩突出的琴人进行奖励,分少年组和青年组两个组别,由评委现场公开打分,杨青老师的学生分获少年组金奖(幽兰奖)、银奖(漪兰奖)、铜奖(佩兰奖)和青年组银奖、铜奖。
2002年,他在中央电视台二套经济频道〈艺术品投资〉栏目作《关于古琴的艺术价值》讲座;2003年,在中央电视台三套音乐频道《精彩十分》栏目作《关于古琴的历史与现状》专题节目(两期);2004年,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音乐告诉你》栏目作了十九期《中国古典名曲讲解》专题讲座;2004年,在中央电视台二套经济频道《鉴宝》栏目作为古琴鉴定专家,鉴定了一张明代宫廷古琴;2006年4月,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成长在线》栏目播出“古乐童心”节目,专题采访杨青老师和他的学生。
2001年以来,他多次在人民大会堂、北京音乐厅、中山音乐堂、保利剧院、国家图书馆举办各种规模的音乐会、庆祝活动、学术活动,如《高山流水会知音》《扬州文化名宿刘少椿古琴艺术纪念会》(人民大会堂)、《南北琴人演奏会》《春江花月夜,真情相聚时——慰问残疾儿童义演古典音乐会》(国家图书馆)、《丹凤雅韵——北京古琴文化节——赈灾义演大型古典音乐会》(保利剧院)、《中国青少年艺术大赛——第一届民族器乐独奏古琴组比赛》(文化部)、《全国桃李芬芳民族乐器观摩音乐会——少儿古琴专场音乐会》(北京金帆音乐厅)、《庆祝古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音乐会》(北京坦博艺苑)、《2004全国古琴大赛暨全国古琴艺术研讨会》(北京科大会议中心)等。
2005年6月11日农历端午节,杨青组织并参与演出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屈原之夜”诗歌音乐会;2005年7月7日晚,他组织在全国政协礼堂西厅举办启功逝世纪念音乐会,并兼任主持和参与演出;2005年8月28日,他组织、带领学生演出《56个民族、56张古琴、庆祝建国56年国庆大型长城庆典活动》(北京居庸关长城);2005年12月19日,组织、带领16名学生演出《庆祝古琴申遗成功两周年暨中西合璧——古琴钢琴两琴联奏大型音乐会》(北京保利剧院)。
他与乐器制作者共同研制的六弦琵琶、六弦阮、八弦阮在北京科协举办的研讨论证会上,获得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的专家们一致认同与好评。
2006年2月,杨青在全国政协礼堂举办“丝桐乐会——新荷集·杨青师生专场音乐会”;2006年6月11日,他参与承办和演出为庆祝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的《太庙琴会》,并任艺术指导,《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各大媒体对这次活动均有报道;2006年8月,参与组织首届中国古琴“幽兰·阳春”艺术节,并担任组委会主任;2006年9月26日,中国和奥地利联合发行《古琴与钢琴》特种邮票,武汉、萨尔斯堡同时举行首发仪式,受湖北省邮政局、武汉古琴台邀请,他带“雅韵华章”国乐艺术团参与中方在武汉举行的首发式《古琴与钢琴音乐会》演出。
为纪念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2006年11月10日至20日,杨青受邀参加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井顿泉率领的“中国——东盟友好之旅”政府代表团,带领“雅韵华章”国乐艺术团的艺术家们赴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进行友好访问演出。
他多次去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广播学院举办古琴讲座。其专著《少儿学古琴》一书(附演奏教学示范DVD光盘)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其论述和教材在《中国收藏》、《乐器》等刊物上多期连载报道。中央电视台《精彩十分》、《艺术品投资》、《鉴宝》、《本周》、北京电视台《七色光音乐节目》等栏目为杨青作了专题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国新闻》、《中国文艺》、《综艺快报》、北京电视台《每日文化播报》、《晚间新闻》等栏目为他作了新闻报道;《中国文化报》、《音乐周报》、《文明》、《北京青年报》、《京华时报》,《乐器》、《中国乐器》、《中华乐器大典》、《神州》、《中国收藏》、《文明》、《中国民乐报》、《中国古琴报》、《神州》、《中国消费者报》等书籍、报刊也都多次予以专题和新闻报道。
杨青先生录制有专辑:
《古琴经典八曲讲析》(国务院新闻办五洲传播中心出版)。
《琴·歌》(由“达人艺典”于国家大剧院主录音棚录制首张古琴个人专辑,获2011年度十大发烧唱片奖)。
《红楼梦(琴歌续作)》。
主编《古琴弹奏经典歌曲三十首》及《古琴弹奏经典歌曲(二)》(附CD,人民音乐出版社)
教材《少儿学古琴》(人民音乐出版社、附教学示范DVD光盘)
《古琴艺术知识二百问》(人民音乐出版社、附2CD)。
精装古琴综合体书目《琴梦红楼》(人民音乐出版社、附CD)。
古琴,悦己亦悦人
在白居易的诗《夜琴》中这样写道“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入耳澹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
像这样的诗句还有“近来渐喜无人听”。同样是出自白居易的笔下,难道古琴仅仅是用来自娱的吗?显然不是。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后就不难理解了,在当时的封建社会,白居易和很多正直的文人一样,受到小人、权贵们的排挤,因而在仕途上不如意,情绪一时消极是难免的,写诗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宣泄心中的郁闷,同时寄情于琴书之中。但就白居易而言,几首消极的诗作并不能代表这位伟大的诗人全部的审美情趣和对乐器的一贯看法,就更不能以此为由限定古琴的听众范围了。
古琴音色古朴沉静、音量适中,演奏的人在抚琴的过程中更像是在诉说自己的心事和表达情感,这种心情既可以说给自己听又可以说给懂的人听。同样是白居易,也表达过很多听他人弹琴的意趣与感怀。“欲得身心俱静好,自弹不及听人弹”(白居易:听《幽兰》),“闻君古渌水(琴曲名),使我心和平。”(白居易:听弹《古渌水》),“玉轸朱弦瑟瑟徽,吴娃徵调奏湘妃。分明曲里愁云雨,似道萧萧郎不归。”(白居易:听弹《湘妃怨》)足以见得,白居易在听别人演奏的过程中同样乐不思蜀。
听人弹、弹给人听都是一种欣赏美的过程,用音乐交流的过程,既感动别人又被别人感动。
有因琴遇知音的故事,如唐代诗人李白在《月夜听卢子顺弹琴》中写道“闲夜坐明月,幽人弹素琴。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有表达乡思情的诗篇,如“边州独夜正思乡,君又弹琴在客堂。仿佛不离灯影外,似闻流水到潇湘。”
从唐诗宋词到明清传奇、小说、甚至戏曲唱词中,描述古琴的文字、场景大量存在。从这个文艺规律来看也说明了在古代古琴是有着极高的认知度,正因如此,在古代才会有“君子无故不彻(撤)琴瑟”的说法。抚琴不仅可以修身养性,在悦己悦人的同时同样可以听出治国安邦之道。《孔子家语》载舜歌《南风》事中讲道:“舜弹五弦琴,歌《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这首琴歌的内容处处以民生为本,为百姓健康和福利着想。同样在范仲淹的《与唐处士书》中说:“盖闻圣人之作琴也,鼓天地之和而和天下。琴之道大乎哉”。
我们对古琴的认知,不仅是对一种古典乐器的传承,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弘扬与振兴。就像元代陈敏子在《琴律发微》中说:“夫琴,其法度旨趣尤邃密,圣人所嘉尚也。琴曲后世得与知者,肇于歌《南风》,千古之远,稍诵其诗,即有虞氏之心,一天地化育之心可见矣,矧当时日涵泳其德音者乎?”而如今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对古琴的认识和学习相比较于西方流行的乐器显得很薄弱。
来源:2013年05月17日,新华网,新华每日电讯
杨青岳阳古琴演奏
此心安处是我乡,著名古琴教育家杨青专访(一)
古琴大师杨青与玉古琴
古琴名家杨青现场演奏《客至》
杨青老师东京演奏古琴名曲《流水》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新中国刚解放前夕,社会上会[详细]
【上海】古琴音乐会·2018.6.10(周日),上海交响乐团主厅
【北京】古琴音乐会·2018.6.29(周五),中山公园音乐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