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古琴是心之所向的缘分吧。
第一次另外令我产生惊鸿的之感的诗是王维的《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想想那是小学的时候,初学古诗词,啥都不懂,各种死记硬背,不求甚解。更不知谁是王维,这个古人有着何等的平实、恬淡与超凡脱俗。甚至对什么叫喜欢都不懂,只一味地学,然后做作业、考试。于是小学的诗大多就是考试题目而已,背就背了,也就仅仅是背会而已。唯独王维这首《竹里馆》让我觉得很不一样,甚至至今连书上的插图都记得。
到了六年级,那年有个“红楼梦中人”的选秀,因为当时学琵琶,所以比较关注黛玉组的一个叫闵春晓、才艺是琵琶的选手。决赛时春晓姑娘表演了古琴琴歌《阳关三叠》,坐在电视机前的我被深深的惊艳了,被表演者的非凡气度与琴歌的美妙折服。不可否认,看了那场选秀、成为了闵春晓的粉丝,使一个小孩儿在心里产生了对于古典美具体形象的向往与憧憬。那算是我第一次“见到”古琴吧,那时候从没想过可以有一天也学习古琴、也弹弹《阳关三叠》。
后来,喜欢了汉服。欣赏同袍们各种精彩的相关创作,简直就是打开了世界的新大门。于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某年汉服春晚有一个音乐类的节目《寒梅著花未》,真的很好听,特别喜欢。嗯,后来去百度了下这个名字,也是出自王维的诗。
上大学以后,经历了一些事情,经历挫折、迷惘而又不得不忍着疼反省。我越来越欣赏王维。很多事情不是一味地向外寻就可以解决问题、达成目标的,更多的时候需要独自静心去完成属于内心的革新。在默默的坚持中,安静而坚定地积蓄力量,才是真正的成长、变强。而练琴是一种绝佳的方式。静下心来弹琴,琴音才有些悦己的程度。不然入耳,曲不成调。
另外,弹琴实在是放松的事。这种传承千年、蕴含天人合一思想的古老乐器,确实有着难以言明的精妙。光是不用特意被音符记谱这一点,就极大地减弱了弹琴的困难度。减字谱,心到,手到琴音就水到渠成地流淌出来了。(学了古琴以后,发现再去弹琵琶,已经背不住谱子了,常常是记得音符,记不得把位。)有次学习压力特别大,简直累得不想写作业还不想睡觉,于是擦了桌子,开了香薰,订了一个小时闹铃的时间,开始弹琴。从擦琴(用了琴友推荐的油)开始,然后调弦,用心练《仙翁操》。后来那天睡得特别好,压力也小了很多。
对于现在,只希望可以把古琴坚持下来,有朝一日可以弹得随心、随手。静静地弹好,悦己就好。更重要的是,把人做好。就像王维的《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自娱自乐,自在就好。
知乎·兰佩杜衡。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新中国刚解放前夕,社会上会[详细]
【上海】古琴音乐会·2018.6.10(周日),上海交响乐团主厅
【北京】古琴音乐会·2018.6.29(周五),中山公园音乐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