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测试与调查 > 小调查
讨论:一段回复古琴曲难听的帖子
2016/3/8 0:29:50 来源:古学中国 编辑:孔凡好古


原问题:为什么感觉古琴曲很难听?

        如《广陵散》、《华胥引》等,似乎毫无旋律可言

 

刘琛,只做弹琴人,原回复:

这是一个太好的问题!

比起太多喊着“皇帝的新衣”的少年,我更喜欢这位题主有事说事的态度。

太长时间里古琴被贵族化、甚至被神化,什么“四艺之首”、“文人乐器”、“并非为了悦耳”、“修身养性”。这些形容词说得都对,但是,这些词汇让很多人不敢当众说出自己对古琴的真正感受,好像说出来就暴露了自己的境界不高一样。

但是如果想要更多的人了解古琴,更多应当属于古琴的听众发现古琴,就应该给予听众这样一个讨论的空间。前面的答主们有一个误区,就是想“说服”题主去欣赏古琴之美,我觉得不妥。

因为题主问的是“为什么感觉古琴曲很难听”,那就应该回答他“为什么感觉难听”。

古琴之难听,从来都不是一个不可说的话题。学琴的人都知道一句自嘲的话,叫“难学易忘不中听”,可见在弹琴人中,古琴之“难听”都是一个共识。

原因何在?因为传统意义上,容易让人觉得“好听”的音乐应当有这些特征:旋律动人、节奏鲜明、

能引发人比较明显的情绪(欣快、忧伤、惆怅、振奋)等等。其中最后一点是前两点组合起来产生的效果。

大家想一想流行歌曲其实就懂得了,最多人喜欢的广场舞神曲,是不是有这些特征?

但是有一些人不满足了,觉得太“俗”。

于是一些小众的民谣。开始受欢迎了,比如《董小姐》、《南山南》。

这些歌曲旋律动人,能明显引发人惆怅忧伤的情绪,但节奏不算鲜明,比较舒缓。

所以广场舞大妈并不喜欢这些歌曲。

另一些人喜欢摇滚。摇滚的特点是节奏鲜明,但是,旋律感又不强了。你可以用摇头晃脑和打拍子来表示一段摇滚,但是你见过谁用哼一段旋律的方式来表示摇滚?

所以,到这个小众阶段,旋律和节奏必舍其一。两者都鲜明,就很容易被记住,很容易被记住的,就成了口水歌。这就是为什么即便是一些古典音乐,也分容易流行的和不容易流行的原因。比如所有人都能哼出莫扎特的小星星,但是很多人哼不出肖邦的夜曲,大抵如此。(古典音乐不太熟,欢迎了解的人指正)

再到一个小众的阶段,就更没法记住了。

还是举现代音乐的例子。比如死亡金属,喜欢者能几人?大多数人觉得“难听”吧?但是喜欢的人特爱!为什么,因为它们旋律不优美、节奏不鲜明,根本不知道是啥,感觉比较像噪音。

那么古琴属于那个阶段?古琴跟死亡金属的这个阶段差不多,比死亡金属略大众一点。

为什么?

古琴和死亡金属一样,没有鲜明的旋律、没有明显的节奏。

但古琴比起死亡金属,多一个“好听”的点,就是刚才没有提及的,音色。

音色这个维度,见仁见智。比如小提琴、钢琴,天然音色美,所以喜欢它们的就比喜欢管乐的多。而音色易发出清脆高亮之音者,容易受大众欢迎。古琴的音色是中低音偏多的,因此不如古筝琵琶受大众欢迎。

举人声的例子你就明白了,最流行的华语女歌手的音域都是比较偏高的,比如王菲梁静茹,如果高低音都能驾驭,是很难得的,比如张惠妹、孙燕姿,但是好像同为天后就没有前面两位那么流行。而只有中低音的,比如蔡琴、王若琳这些,是不是就比较小众了呢。

古琴就相当于一个基本上只有中低音的女歌手。但是好歹它的音色是“正常”的,而且它的中低音是完美、干净、圆融的(参见溪山琴况里的二十四种体验),这是古琴最难得的一个地方,因为往往中低音可以沙哑、可以磁性,但是很难做到圆润、甜美、清静(感觉在做广告)但是这种音色是要细品的,而且很可能毁于录音技术,所以在第一次听的时候,往往被淘汰掉了。

而死亡金属在这个维度完败,因为音色“难听”。

但死亡金属在另一个维度完胜,那就是“能激发人的强烈情绪”。古琴在这一点上,是逆时代潮流的。比如在鲜艳的唐代就有“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的诗句。因为古琴的意趣是“中正平和”、“养心”。如果说死亡金属可以激发听众“愤怒”、“狂躁”、“刺激”、“兴奋”这些情绪的话,那么古琴,由于其低音、由于其舒缓,能激发的只是,“宁静”、“淡淡惆怅”(这种淡要比流行歌曲的惆怅淡十倍)、“隐忧”、“豁达”等等情绪。这种情绪对于很多听众来说,不算是一种情绪。因为可能有些人的生活原本是很枯淡无味,没有波澜的。那么这种音乐于他而言,无法形成反差,因此不觉稀罕。有些人就是想要给自己提提精神,那么这种“淡然豁达”对于他听来就是一种催眠。喜欢古琴的人,也未必都是内心平静,可能恰恰是因为不太平静。

但若仔细听,古琴曲结构是严谨的,很有章法的。只要听进去,其实古琴曲一样有主旋律,开端发展高潮尾声。但是主旋律的曲调往往并不大众化,第一次绝对难以抓住,要听多次之后才能抓住,抓住了之后,就可以产生共鸣了。当主旋律的变奏出现时,你便能身心一同感受,当高潮出现,也会非常激动。比如《潇湘水云》,实在是太好听、太精彩的一首曲子。作曲者满满都是智慧和情感。如果能听到了这一层,古琴其实也并没有中正平和。《汉宫秋月》、《忆故人》都是断肠之声、《阳关三叠》异常悲凉、《平沙落雁》秋意阵阵——有人问欢快的曲子有吗?我想说几乎没有,因为古琴曲的语境和中国诗词、文人画太像,整体的审美意趣就以含蓄、寂寞、惆怅为美的。林妹妹也能敷粉簪花,时常犀利,但永远无法成为王熙凤,便是如此。

因此你若觉得古琴曲“难听”请大胆说出来,如果对方也觉得难听,你们可以一起吐槽。如果对方觉得非常好听,那么我希望听到一场激烈的争辩,让这件乐器在“真理愈辩欲明”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关注。

转载请先私信。

生性懒散,论述多凭一己之经验,颇多不严谨之处,请见谅。



我是从小时候大概9岁的时候开始学琴的,当然那时候没有任何分辨能力,家长让学便学习了,没有想到后来走上了专业道路,也考上了音乐院校,算起来现在已经有八九年左右了。

谈到坚持真是惭愧,小时候练琴练的直打瞌睡,许多练琴的光阴就在浑浑噩噩中消磨过去,再加上没有好的方法指导,时常就是家长说:去练琴。然后就开始踏上无尽的消磨之路。年幼时候的坚持,是父母的强压逼迫。 

到了后来古琴伴随我慢慢长大,我体会到了扒新曲的乐趣,体会到了基础的指法练起来也颇有意思,体会到了弹曲子时脑子里应该浮现什么样的画面,体会到了弱音强音所表现的感情,这时的坚持是有了动力去探寻一些乐趣。

随之就是现在步入了大学,学习的课程都是与音乐相关的,更是激发了想要探求所以然的热情,但是由于专业问题并无知音,有时候自己很炫的一些技巧或者处理的表达方式无人欣赏,还好出现了学长大人,弹奏了一曲《流水》当弹到高潮的时候眼前竟不由自主的浮现了都江堰宝瓶口咕嘟咕嘟冒得江水,学长听完也甚是激动,抄写了《听颖师弹琴》送我,虽然学长大人现在在法国,但是突然觉得自己以前坚持枯燥的一些练习有了意义,能获得别人的欣赏。

现在练琴还是会时常枯燥,有时候一些曲子虽然是完整的顺下来却无法弹出意境,可能是我现在阅历太浅,有些情景和情感还尚未体会到吧。请教老师的时候,老师说,可以暂且将曲子放置一段时间,重新拿起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感悟。插一点学习《流水》的小插曲吧,当时72滚拂练的感觉人生都灰暗了,并且正要度过高考大关,妈妈见况带我去了都江堰,看到了腾腾翻滚的流水,回来后的几天开始琢磨如何弹出水声,瞬间就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从此这段华彩演绎的更有意思。有时候不能死坚持,或许加点儿催化剂会更好。

 

码这么多,看官赏个赞嘛~~

 

作者:周扬清

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32769518/answer/55903426

来源:知乎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