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 > 古琴书画
平沙落雁图
2015/11/21 2:36:32 来源:名画中的古琴/葛斐尔 编辑:孔凡好古


北宋年间宋迪绘有《潇湘八景图》,包括:平沙落雁、平浦白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水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后代画家尤喜欢以“平沙落雁”为绘画题材进行创作,并逐渐分离出来作为单独的绘画题材。

宋迪 ,北宋画家,字复古,洛阳人,擅画山水寒林,早年师法李成。曾任荆南转运判官,于嘉佑八年(1063)春来永州,画成潇湘风景平远山水八福。《梦溪笔谈》载:“宋迪工画,其得意者,有平沙落雁、元浦白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谓之八景。好事者多传之。”

观者的视线从画面左部进入,循着两条溪水从远处至画面中部会合,再流向左右两边乱石丛中。画面右下角有一抚琴高士,临江静拂弦丝,一行大雁与高士正好形成对角线,从画面左上角徐徐飞来,即将栖落在两溪合流开阔处的沙岸上。在绘画史上,画家经常会对某一个主题进行文学化造境,但是以往的平沙落雁图并没有高士抚琴意象,傅抱石将古琴曲《平沙落雁》的意象融入传统绘画的景象中,是对传统题材的一种开拓。之所以具备这种能力,因为他爱好古典文学与艺术,毕生著述二百余万字,尤钟情古诗。有这般学养积累,看其画面呈现出来的是诗意复古的气息。从墨色、湿度和用笔的力道来看,画面传递出一股清新隽永之气,此图并不以客观景物的真实描绘为着墨点,而是通过景物的布局对无形的声音进行描绘,依形写声,从而在画面上营造精神空间。古琴悠扬、江水淙淙、雁声清脆,画家在二维的画面中,为观者营造出一番三维的视听空间。(赵启斌:《从宋人<潇湘八景图>到傅抱石<平山落雁>——南京博物馆藏傅抱石<平沙落雁图>赏析》,《中国文物报》2007年)

傅抱石1904年10月5日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余。少年家贫,11岁在瓷器店当学徒,自学书法、篆刻和绘画。1925年著《国画源流概述》,1926年毕业于省立第一师范艺术科,并留校任教。1929年著《中国绘画变迁史纲》,1933年在徐悲鸿帮助下赴日本留学。1934年在东京举办个人画展。1935年回国,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抗日战争期间定居重庆,继续在中央大学任教。1946年迁南京。他喜欢石涛,在青年时期就编撰《石涛上人年谱》,从其人的生活到作品,考据精详。其最大的艺术特色是根据古人的诗立意,或从中汲取灵感,抓住其精神实质进行艺术再创造,无需题诗而诗意盎然。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共0条)